麥肯錫顧問團隊中的杜塞爾曾經在他的著作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一個保險公司,某位專案經理負責大單專案的跟進與審核,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認為恢復客戶利潤率的方法在於減少「漏出」,所謂「漏出」就是不經過金額理算就支付索賠。
他向專案組和管理層保證,自己的觀點絕對經得起檢驗。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這位專案經理派出一名顧問去計算過去三年中某一類保險索賠的「漏出」率,與其他麥肯錫顧問一樣,這位年輕人非常敬業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他為這位專案經理蒐集到了大量索賠案例中的「漏出」結果,但統計結果卻顯示,「漏出」遠遠少於專案經理的估計。
然而,這位專案經理並沒有實事求是地看待這些資料,因為實事求是就意味著他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只是挑選了一些可以支撐自己觀點的資料,然後將它們偽裝成全部的資料,遞交給同事們。同事們看到資料之後,都很認同他的觀點,大家鼓勵他將這種觀點轉化為具體的管理措施。這位專案經理雖然有些自欺欺人,但並不愚蠢,他拒絕了同事們的好意,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觀點並不是建立在真實的情況之上,自己是錯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一個人想要為他的觀點尋找支持時,即便用偽裝、造假的手段也能夠成功。但這絕不代表著他的觀點正確,只能說明他是一個造假高手罷了。
事實上,無論我們覺得自己的觀點多麼精彩絕倫、見解獨到、新穎深刻,都必須面對現實的檢驗。 假如事實證明我們的觀點是錯誤的,最好的方法是根據事實做出調整,而不是將事實粉飾一遍,硬塞入自己的邏輯框架中,來偽裝自己是正確的。
3個問題,導正錯誤的思維邏輯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這種造假的行為呢? 麥肯錫的方法是暫時放下手中搜集事實和分析事實的艱鉅工作,反省一下自己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是否有所收穫。如果有的話,自己的收穫是憑空而來,還是來自對現實的分析?如果是來自對現實的分析,又是否經歷過再次的檢驗?
這三個問題都回答肯定的話,那麼才算是發現了新的觀點。為自己的思考尋找現實的支撐,這在邏輯上是一種倒置因果。正確的邏輯是:現實應該是因,而我們思考的結果則是果,因為有現實的存在,我們才能夠進行思考,才能夠得到正確的思維結晶。
然而我們卻錯誤地將觀點看作因,而將在現實中好不容易尋找到的特例當作果,成了現實為我們的思考服務,結果當然是不正確的。
在麥肯錫顧問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有那種精彩的想法從腦中冒出來,但這種突然冒出的觀點又多是不可靠的。當然,麥肯錫顧問們可以從他們經手過無比豐富的資料中,找到一些事實來支撐他們的觀點。但是他們明白,除非這種觀點真的能夠被大量的現實證明,否則偶爾管用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硬要將其推廣到現實中去,反而會帶給客戶麻煩。
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引用一位任職於華爾街的前麥肯錫專案經理的自述,他這樣說道:「我們曾經為一家大型金融機構做過一個刪減成本的專案。當時,我們發現這家金融機構正忙於用衛星連接它所有的辦公室(它在全球有幾百個辦公室)。這項計畫在幾年前就開始了,那時,這家金融機構已經完成了專案的一半。我們斷定運用現有的技術、傳統的電話線,只需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做同樣的事。經過測算,按現值計算的話,他們可以節省1.7億美元。
「我們把這個研究結果告訴了負責的專案經理,他是一開始帶我們做這個專案的人,他說道:『你們的想法很棒,我們很喜歡這個本來可以節省幾億美元的建議,但我們已經著手開始做衛星專案了,採納你們的建議有很大的政治風險。要知道我們的能力有限,直白地說,我們需要比這更好的點子。』
「他沒有接受我們的意見看似很荒唐,但是換個角度思考,他是對的。因為『用衛星連接所有辦公室』的工作已經開始做了,而且完成了一半,倘若接受我們的建議,損失的會更多。我們忽略了當前的事實,覺得只用電話線就可以了,而不必使用衛星這麼浩大的工程。」
我們毫不懷疑,那些進入麥肯錫團隊的人都是各個學院的精英,他們善於學習、工作認真、擅長分析和解決問題。在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他們總是成為最優秀的思考者,能夠想出很多很好的點子。但是,一切點子得到應用的前提是,它必須能夠在現實中被反覆驗證,能夠滿足客戶當下的需求,否則就會被淘汰。
我們不否認有些突破性的想法非常好,但企業面對的問題都是很現實的,他們有自己實實在在的優勢、劣勢和局限,只能運用組織裡現有的資源做有限的事,因此對於有些事,他們是無能為力的。作為一名諮詢顧問,你有了解客戶的局限性的責任,你必須根據實際來歸納你的觀點,有時候為了能夠適應現實,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觀點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這就像,我們絕不排除有的時候,你可以證明一加一等於三,我們也不排除有的時候,一加一等於三帶來的價值要比一加一等於二更多。但一加一等於二更加符合實際,因此你必須放棄自己的觀點。
思維當中一個重要的漏洞是,你能想出一些奇思妙想,但你的觀點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應用。你不能利用一些特殊的事例來證明你的想法具有普適性,也不能根據一些偶然的成功就堅持要推廣你的觀點。無論如何,當你拿起邏輯思維的武器時,要變得更加負責任,無論是為了你自己,還是你的客戶,你都只能提出那些實際的、經得起檢驗的、來自現實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