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塊加個荷包蛋,但是沒有蛋的口感,太難喫了。”“像塑料,每次喫都味同嚼蠟。”近日,“預制蛋”衝上熱搜,網友紛紛曬出自己外賣中遇到“預制蛋”經歷,並就此吐槽口感。據相關人士稱,預制蛋早在5年前就已經常見於市場。目前不僅外賣中會點到預制蛋,電商平台上相關產品也屢見不鮮。

預制蛋上熱搜了 早已在團餐等應用

相比於現煎的雞蛋,預制蛋形狀規則,成色、出品、口感也相對統一,沒有脆脆的焦邊。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關鍵詞“煎蛋”,發現有獨立包裝和批發包裝兩種形式。獨立包裝的價格在0.98元-1.4元不等,屬於調制口味煎蛋,有醬油、藤椒等不同口味,保質期在9個月左右;而批發包裝的則屬於預制蛋,價格在0.7元左右,口味相對較單一,包裝上明確標注“速凍調制食品”,保質期爲12個月,商家會在商品介紹處標注“煎蛋半成品、外賣、麻辣燙、商用等。”

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關鍵詞“煎蛋 半成品”彈出的頁面。

其實預制蛋並非新鮮事物。有從業人員向記者表示,冷凍荷包蛋等預制蛋已存在多年,因出餐便捷、標准統一,在團餐、連鎖餐飲中得到應用。

預制蛋營養價值損耗不大 本質都是“蛋黃+蛋清”

“冷凍荷包蛋其實五年前就在市場上常見了”,長三角地區從事冷凍食品生產與批發生意的黃先生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伴隨生活節奏變快,冷凍食品需求上升,冷凍荷包蛋銷量也在逐年增長。目前市面上的預制荷包蛋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將雞蛋煎炸後冷凍,復熱後,口感更有韌勁。另一種是由蛋清液和蛋黃搭配合成,口感相對滑嫩。“公司目前賣的是前一種,從雞蛋到荷包蛋之間沒有太多的流程,食品安全更容易掌控,所以團餐和食堂訂購較多”。

後一種由蛋液調配的預制荷包蛋,因爲更能將每一個蛋的大小、規格控制在統一範圍,也很受連鎖餐飲喜愛,“兩種蛋制作成本相差不大,主要是客戶根據需要有不同選擇。”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向記者介紹,正規生產情況下,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方式,本質都是“蛋黃+蛋清”,在營養上沒有太大區別。同時雞蛋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冷凍的情況下損失很小。

展开全文

形狀規則未必是預制蛋 小店鋪不建議批發

“我們用的就是統一供貨的冷凍荷包蛋,不是現煎的。”在北京某連鎖餐飲店加盟商張老板看來,預制蛋在連鎖餐飲中應用,更多是爲了實現門店間的標准統一、出餐方便,“像牛肉丸一樣,大多是半成品,一加熱就可以出餐了。而且連鎖餐飲的供貨商都是經過總部嚴格篩選的,安全性相對可控。”

不過,外賣中,並非所有呈現標准圓形的荷包蛋都是預制蛋。北京市房山區經營個體餐飲的趙老板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自己家的蛋因爲形狀規整,也曾被消費者認爲是預制蛋,“其實我們用的是有圓形凹槽的煎蛋模具。”在趙老板看來,對出餐體量不大的夫妻店,或者有專業廚師的餐飲店來說,在外賣中使用預制蛋未必劃算,“一個是從成本上講,买30個生雞蛋也才19元,比預制蛋還便宜些;另一個從烹飪上來講,煎蛋沒有技術含量,專業廚師做主菜時,順便把蛋煎了也不是難事。”

蛋品加工市場前景廣闊

今年1月18日,“蛋品加工第一股”歐福蛋業在北交所上市,被視爲國內蛋品加工業規模化發展的體現之一。資料顯示,歐福蛋業主營蛋液、蛋粉及各類蛋類預制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2023年前三季度,歐福蛋業實現營業收入7.33億元,同比增長13.14%;實現淨利潤4039.82萬元,同比增長40.28%。

截至 2022 年底,中國共有預制菜企業 7.6 萬家,較2021年新增3470 家。並且由於蛋類產品的高需求量,許多公司都擁有自產的蛋類預制菜,如位於河南安陽各縣區預制菜產業鏈上的新東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的滷蛋、預包裝茶葉蛋等蛋類產品銷售收入約2億元。

歐福蛋業總經理劉文也在年初表示,畜產品三大支柱“乳、肉、蛋”中,乳和肉都有千億級的公司,唯獨蛋還處於起步階段。开拓蛋制品布局中,歐福蛋業除發力企業端外,近幾年也在嘗試向消費者端推出小包裝蛋液和系列預制蛋制品,即以蛋爲主要原料,經過煎炒烹炸等工序,做成各類食材,如蛋皮、蛋絲、炒蛋、蛋堡、歐姆蛋等,“中國生產了世界40%雞蛋,我們認爲蛋制品未來的空間是巨大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歐福蛋業預制蛋品實現營收1612.22萬元,同比增長11.07%,毛利率同比提升4.89%。

除了口感,消費者更關心知情權

據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开展的一項調查顯示:62.8%的消費者在外出就餐過程中遇到過飯店、餐廳使用預制菜;78.1%的消費者反映线下飯店、餐廳針對使用預制菜這一情況未做到提前告知;消費者普遍認爲預制菜與現做菜存在差別,主要體現在質量、分量、口味等方面。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機構發布的《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中國預制菜行業下遊最大需求來自餐飲行業,銷售渠道85%以上集中於商戶端,小喫快餐店、連鎖餐飲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團餐等是預制菜應用的主要場景。

此前,據《半月談》報道,相關專家普遍認爲,消費者去线下餐館花錢點菜,有權知道喫到嘴裏的是否爲預制菜、喫的是哪種預制菜。而預制菜不是“垃圾食品”的代名詞,其指的是食材經過工業化、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成爲成品、半成品的菜餚,不少消費者對預制菜的理解存在誤區,公衆對預制菜的認知水平需提升。

整合:李思萌

來源:深圳新聞網、界面新聞、新京報

封面圖由騰訊混元大模型生成